《梦华录》中因为赵盼儿经营的半遮面生意太火,抢了其他茶馆老板的生意,特有胡掌柜领头几位老板一起来踢馆子。
其中高光剧情当属这一段赵盼儿与胡掌柜斗茶的情节,简直太精彩了!看得人热血澎湃!
虽然最开始要产生斗茶情节的时候,就已经知道女主赵盼儿一定会赢了(毕竟主角光环,还是专业对口),可是真正看到斗茶的情节之时,还是忍不住拍案叫绝!岂一个“惊艳”了得。
因为看这一段内容,对宋代的“点茶”文化产生了兴趣,就去了解了一下当时的点茶和斗茶文化,发现剧中这一段还原度太高了!
一、斗茶之初的准备在赵盼儿和茶铺老板斗茶之初,先是请来几位经常喝茶、深谙此中门道的饕餮们坐镇,当作评委。再来请来周边的街坊邻居做个见证。
之后再向大家介绍自己这一次斗茶选用的材料,是选用了什么茶,什么水,什么器具。
胡掌柜用的茶是明前茶,北苑先春。
而赵盼儿用的则是钱塘的雨前径山茶。
我国茶分六种,其中绿茶十分讲究采摘时节。
绿茶之中,明前茶算得上是极品,是所有采摘时期之中最好的茶。所谓明前茶,就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节前采摘的。
而谷雨茶,则是谷雨时节采摘的。
胡掌柜用的是明前茶,应该是只有小茶芽的,大概是一芽一叶。清明之前,茶树刚刚发芽,要趴在茶树上一点一点精工采摘小嫩芽。明前茶固然鲜香,也因为芽太嫩,不耐泡。
而赵盼儿则是用的雨前茶,谷雨之前采摘的,要比明前茶差上好几个等级,采摘时间相差半个月。到了茶叶采摘的时节,茶青都是见天掉价的,谷雨前的茶叶对于老茶客来说已然是上品。
所以如果根据干茶的条形来看,胡掌柜的是小嫩芽,一芽一叶,而赵盼儿用的应该已经只一芽二叶或者一芽三叶了。赵盼儿的雨前茶比胡掌柜的明前茶固然是欠缺一些鲜味,不过更耐泡,茶味也更足一些。
(私以为这一点,赵盼儿很是机智,她不是用不起明前茶,而是对于这些喝茶们的老饕餮来说,更加喜欢滋味足一些的。看着评茶的都是些长者,他们的舌头应该没有那么灵敏了,喝起明前茶大概是觉得味道太淡,而雨前茶,品质也过关,同时味道也足,所以更符合这些长者的味蕾。)
下面来说说泡茶用的水——胡掌柜用的水是天台山的禅泉;
而赵盼儿用的水则是寻常雨水。
陆羽在《茶经》中论煮茶方法时指出:“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陆羽认为山水最好,其次为江水和井水。他在文章中又把山水分为泉水、光涌翻腾之水和流于山谷停滞不泄的水。
对于一杯茶来说,所选用的水是最重要的,它决定一杯茶品质的上限。
所以根据陆羽在《茶经》中的记载,胡掌柜用的泉水是最好的水。赵盼儿选用的水都没有被陆羽记载在案。
按照《茶经》的说法,赵盼儿这一关输给了胡掌柜。
(私以为,在水这一关,赵盼儿并没有输。按照硬度,水可分为软水与硬水。钙镁离子高于8毫克的水为硬水,低于8毫克的水为软水。在宋代,还没有工业污染,天上的雨水是很干净的。赵盼儿选择的雨水为软水,雨水就是蒸馏水,是非常纯净的水。而胡掌柜用的是山泉水,是硬水,喝起来没有纯净的雨水顺口,硬水煮沸之后会变成软水,不过仍然是含有一定杂质。所以水这一关,应该是跟胡掌柜打成了平手。)
所以根据软硬水的区分,胡掌柜烹出来的茶水应当更加刚劲有力,属于像是苏轼一派的豪放派。而赵盼儿的茶则是非常具有江南气息,钱塘也就是杭州一带,雨水(软水)更能够让径山茶体现出其本性的特质来,属于像是柳永一派的婉约感。
从选用的干茶和泡茶的水这两条硬件条件来看,赵盼儿表面上是输了,实则未然。
二、碎茶、碾茶宋代点茶法分八个步骤,简单来说是碎茶、碾茶、箩茶、茶末置盒、撮末于盏、点茶(注汤入盏)、搅拌茶末、置茶托。
根据记载,在碎茶之前是需要用微火炙烤茶饼的,先用“夹”将茶饼放在微火上烤炙,然后取适量粗茶末,用研体碾成细茶末,再用箩筛下极细茶末,就是碎茶、碾茶、箩茶的步骤。
在《梦华录》之中,细节也都完美还原了。将这点茶的每一个步骤记录得极为详尽,仔细看会发现赵盼儿和胡掌柜双方在报了茶的品质以及选用的水之后,双方的手下都在帮忙在斗茶之前的准备。
比如仔细看三娘在准备煮沸水,而宋引章则是用茶夹夹着茶饼放在微火上炙烤,这一步骤有两个作用,一个是消毒,另外一个则是激发出干茶的香气,使得茶味更加浓郁。
炙烤过的茶饼,三娘先是碎茶,之后再是赵盼儿碾茶,每一个步骤都还原得一丝不差。
大概是主角光环,给胡掌柜这一边就没有这样细节的还原。作为这么多年茶汤馆的老板,胡掌柜不会不知道这些点茶的细节,应该是直接忽略了。
只见胡掌柜这边就直接开始用瓶子煮水和碾茶了。
三、表演茶艺本来斗茶就没有限定形式,可以是互相比较器具茶的品质,也可以在花样上各自发挥,茶艺也可以不仅仅是枯燥的泡茶而已,赵盼儿更是将茶艺的观赏性这个特点发挥到了极致。
在胡掌柜老老实实地碾茶之时,她直接开始跳起了舞来碾茶,这一举动直接把胡掌柜身边的帮手老伯吓得目瞪口呆。
不仅仅在碾茶环节,赵盼儿跳了舞,就连煮茶之时,赵盼儿也不忘展现舞姿,惹得在座接连呜呼惊叹。
要说最精彩的还是要数胡掌柜身边的老伯表情最为生动——
就凭老伯这么卖力地表现吃惊,真的应该加鸡腿!
其实无论是碾茶还是煮水,这两个环节无论怎么跳舞都是不影响品质的,煮水嘛煮开了就行,拿一把扇子跳舞还能给自己加戏,博人眼球;碾茶也是,只要力气和时间足够了,碾得足够细致就行。这两个环节都是可以给自己随便加戏的。
在这两个环节,赵盼儿实实在在将身怀的技艺全都用在了泡茶上,是真正的专业对口的茶艺师。而胡掌柜充其量只是个匠人,对于点茶这件事情,将精准控制得很好,但是花样不足,缺乏娱乐性。
文人来茶馆喝茶固然茶的品质是很重要的,但是配套设施(茶艺表演、听曲子、茶馆装修、插花艺术、字画展示)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四、点茶拉花(茶百戏)点茶步骤中的搅拌茶末这一步其实跟现在的烘焙步骤中的“打发蛋清”有点类似(都是打一段时间再加一点水、糖,直到泡沫细腻),不过搅拌茶末是用纯手工的,烘焙则是可以用电动打蛋器。而拉花这一步则是和现在的咖啡拉花很像。(看来看去,无论是日本的抹茶做法还是欧美咖啡的拉花技艺,都是宋代早就玩剩下的。)
赵盼儿和胡掌柜的这一步打发茶末都非常成功,泡沫细腻且坚固不易消灭。而且在打发茶沫之时,赵盼儿所用的手法还将音乐融入了进去,直接在打发之时谱了一曲《阳关三叠》。
不过赵盼儿又赢在了花样上,在拉花这一步骤上,胡掌柜就写了一个茶字,但是赵盼儿却画了一幅画出来。
在点茶这一方面,赵盼儿是十分有灵性的,主观能动性非常强,拥有十足的创造力。赵盼儿是出身不好,如果出身在世家或者有权有钱有势的家中,一定是吃喝玩乐样样精通的(看她蹴鞠也玩得非常好)。可惜出身不好,在服务业也能做个精通,成为个中翘楚。
……
表面上看赵盼儿是只赢在了点茶上,可实际上她是赢在了个“全才”上。无论是跳舞、弹弦、绘画上她都有很高的造诣,更何况是她的对口专业(点茶)上了。
就拿现在企业招人来说,面对只精通点茶的胡掌柜和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点茶造诣极高的赵盼儿,也更希望能够招赵盼儿这样一个在专业上精通,同时还会十八般武艺的吧?
#梦华录中的美学仪式感#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5597.html